女主播自慰

当前位置: 女主播自慰   ·   实习实践   ·   MSW实习实践   ·   实习动态   ·   正文

实务讲座回顾 | 李璐龄: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1浏览量:来源:

为加强同学们和房山区首批乡工对基层治理的认知,探索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25年11月7日上午9:00,女主播自慰 联合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特邀高级社会工作师、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中心主任李璐龄老师,开展题为《基层治理社会工作的实践》的专题讲座。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女主播自慰郑玲老师主持,202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体新生、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及乡工计划项目全体乡工共同参与。

李老师指出,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后,对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期待和要求,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定位逐步从传统人群服务转向社区治理。她结合自身所在机构的发展历程指出,机构自2009年成立以来,初期聚焦老年服务,构建了“养老机构—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自2013年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项目起,逐步深入社区治理领域。李老师结合丰富的实务经验,分享了自己在开展老年社会服务中获得的感悟,以及在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如社会救助中对个案服务能力的考验、社区治理中专业方法的不足等,强调社工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形成本土化的工作经验。她提醒同学们,从学校步入社会实践中可能会遇到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情况,在为特殊人群提供服务前,需先深入理解该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才能进一步有效开展服务。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李老师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切入,系统阐述了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她引用领导讲话指出,基层治理的目标在于解决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李老师梳理了基层治理领域的核心政策演进,从2013年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中央决定,到2017年首个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专项意见,再到2021年关于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部署,强调了深入学习这些文件对实践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她指出,开展基层治理工作首先要增进对社区场域的理解。社区治理中存在“三驾马车”: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社区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服务站承担政务延伸功能。李老师结合《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北京市社区服务站管理办法》等文件,阐释了各主体的法定职责,强调社工应理解党建引领的内涵,熟悉社区基本运作机制,避免因对社区场域不熟悉而导致工作盲目性。

二、专业助力社区协商促进

李老师指出,社区协商是应对公民意识提升、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她介绍了协商治理理论,该理论以协商民主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核心要素包括参与主体平等、理性对话、利益平衡等。实践中需注重程序规范,避免“拍脑袋”决策。她举例说明,如垃圾分类驿站建设因未充分征求居民意见而导致投诉和拆除,反映出协商程序缺失的问题。社工在协商中可扮演教育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通过培训与实践指导,推动社区协商规范化,培育新的沟通与问题解决方式。

李老师进一步指出,社工在基层治理中广泛参与社区矛盾化解、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协商促进、社会动员、志愿服务发展、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等工作。以12345热线问题处理为例,社工可以提供技术支撑与研判支持;在志愿服务发展中,需明确社工与志愿者的角色差异,避免将社工简单等同于志愿者,应通过专业方法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例如解决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而非仅追求参与人数。

三、社区社会组织培育

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常经历兴趣聚集、自我管理、公益服务转型、增能发展四个阶段。李老师以“安平乐道”社区发展项目为例,说明如何激发居民动力、发展社区组织、推动持续参与,从而激发社区活力。在兴趣小组培育初期,通过需求调研确定活动类型,吸引居民参与;中期培养骨干,建立组织规范与共识,如形成“快乐传递”的愿景;后期引导开展公益服务,如养老院慰问、社区电动车劝导等,增强组织的价值感与社会影响力。她强调,社工需运用组织发展阶段理论,识别组织在不同阶段的挑战与任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社区慈善,促进多元共治

李老师指出,社区慈善通过链接企业资源,有效补充政府资源的不足。她以海淀区东升慈善工作站为例,介绍其搭建“一站多点”、“一平台多品牌”的1+N慈善工作体系,整合辖区公益慈善资源,形成集捐赠、帮扶、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慈善平台。工作站自2022年4月试点以来,已联盟33家成员单位,开展公益慈善活动136场,直接受益2万余人次。通过打造“暖东行动”四爱品牌(如“爱·共创”公益联盟工坊、“爱·牵手”联合募捐计划),工作站与企业合作共创微公益项目活动,增强了社区服务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她同时指出,当前面临企业对社区需求感知不足、公益项目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对此,需通过共创活动、跨界合作等方式激发企业参与,例如组织员工入户探访,以增强其对社区需求的直观理解。此外,还应注重项目效益评估,并建立慈善联盟等长效机制,最终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最后,在互动问答环节,同学们围绕党建与居民需求冲突、慈善工作站可持续性、志愿者管理冲突、养老机构社工角色困境等问题踊跃提问。李老师指出,党建引领与居民需求的冲突需通过系统分析与有效沟通解决,社工应在环境中积极争取专业空间;慈善工作站的可持续性依赖于机制建立与在地人才培养,非社工完全可控;志愿者管理需完善制度,明确权责与沟通机制;养老机构社工则应通过实践展示专业价值,争取工作自主权,推动管理者的认知转变。她强调,社工需在挑战中坚守专业理念,通过行动证明自身价值。

撰稿:胡欣悦

摄影:李若诗

编辑:张天帅

审校:郑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