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播自慰

当前位置: 女主播自慰   ·   实习实践   ·   MSW实习实践   ·   实习动态   ·   正文

实务讲座回顾 | 卢磊:整体治理视角下现代社区治理实践探索的时代背景、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5/11/25浏览量:来源:

为加强同学们和房山区首批乡工对社区治理的认识,探索现代社区治理的实践,2025年11月13日下午2:00,女主播自慰 联合老年学与社区研究中心和乡工项目组邀请北京民政职业大学副教授、社科大社工硕士实务督导卢磊老师,开展题为《整体治理视角下现代社区治理实践探索的时代背景、案例分析与发展思考》专题讲座。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女主播自慰郑玲老师主持,2025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全体新生、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拱辰街道和长阳镇的部分社区书记、工作人员及乡工计划项目全体乡工共同参加。

卢老师长期聚焦基层治理与公益慈善研究,兼具扎实理论功底与丰富实务经验。讲座中,他结合行业观察与自身实践经历,重点阐述了两大核心关注方向: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发展承压、财政资金压缩的背景下,社工行业回归社会性迎来重要机遇,而公益慈善领域的海量资源仍有待进一步激活,二者的深度融合将为基层服务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是行业核心命题,社区作为社会问题与民生服务需求的集中场域,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卢老师抛出“你期待的美好社区是什么样的”引发同学们思考,有同学表示希望自己所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生活便利快捷、设施配套完备、居住安全无忧、邻里关系和谐、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充满温度、困难群体得到尊严保障、居民拥有充足互动空间。卢老师指出当前社区治理的突出困境:基层组织行政事务繁杂、人力薄弱且权责不对等,常陷入力不从心的状态;居民参与感不足、邻里互动匮乏,社区共同体意识亟待培育。卢老师强调,社区治理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国家也出台了城乡社区协商、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多项顶层制度设计文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而破局的关键在于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明确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枢纽型组织的定位,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作为本次讲座的核心亮点,卢老师深度解读了两大典型实践案例。

一是荣获全国社区治理创新奖的北京“五民群众工作法”。他指出,当前我国社区治理本土实践智慧亟需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而这一工作法正是契合中国特质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以参与式议事协商牵引社区全周期治理,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意、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完整闭环,并阐述如何动员各方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卢老师结合北京12345接诉即办热线的火热现象分析,强调这类渠道的核心价值在于“还权于民”,为居民提供了利益诉求表达的出口,有效缓和了矛盾积累;而社区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搭台者”角色,面对约90%与物业相关的派单,社区需组织居民、物业公司、专业人士等多元主体开展议事协商,如朝阳某小区地下车库涨价引发的投诉事件,正是通过多方博弈讨论达成共识,最终高效解决问题。他进一步阐释,“民事民提”是闭环起点,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汇集民意确定议题,后续经议事协商、共识达成、多元办理、效果评价逐步推进,既确保居民诉求被看见、被回应,也通过全程参与凝聚社区共同体意识,彰显了治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

二是北京朝阳区“社区创享计划”这一创新实践案例,该计划由区级部门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街道/乡镇联合专业社会组织搭建平台,通过“需求搜集、金点子征集、提案培训、路演大赛、项目落地、效果总结”的完整流程,以小微项目为抓手降低参与门槛,动员居民、辖区单位、物业服务公司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系统化行动计划串联各方力量,既实现了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与供给侧改革,减轻了基层负担,又渐进式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让“共建共治共享”从理念转化为可落地的社区治理实践,相关经验已从试点逐步推广至全国,成为社区微公益与多元共治的典型样本。

互动提问环节,长阳和拱辰街道的社区书记以及现场的同学们围绕实践中的具体难题积极提问,卢老师逐一给出针对性回应。针对“如何平衡居民自愿参与与任务推进”的疑问,他提出以“微需求、微项目”为切入点,降低参与门槛,搭配正向回馈机制,避免行政化摊派。卢老师明确指出,社区绝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而是居民、辖区单位、社区党居站、基层党政部门、专业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物业服务公司等多方共同的家园,多元共治是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只有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明晰各自权责,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合力。针对当前社区治理中的关键主体,卢老师重点解析了物业服务公司的角色转型方向:其核心应从传统“物业管理公司”向“物业服务公司”转变,聚焦居民服务需求。卢老师指出,当前社区约90%的投诉派单与物业服务公司相关,但很多物业服务公司在实践中存在职能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成为制约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因素。同时,社区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服务公司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三角”,三者既相互支撑又存在博弈,如何实现高效协同、凝聚治理共识,是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在居民参与层面,老年群体是社区公共事务的主要参与者,而中青年群体、儿童等群体的参与度不足。对此,他提出,社区治理应打破年龄界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搭建专属参与渠道和平台,尤其要关注中青年群体的参与潜力,其中女性尤其是宝妈群体更易被动员,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也可通过合适的方式主动参与社区服务,让每一位社区成员都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最后,卢老师强调社区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党政部门的引导与支持,这是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他建议街道/乡镇及社区应制定好五年规划,摆脱治疗性应对的传统模式,融入预防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理念;同时,社会工作部需积极争取更多财政资金投入社区治理、民生服务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为社区释放更多创新与发展空间。此外,社区治理还应突破行政区划局限,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跨区域联动,如搭建优秀社区书记交流网络等,通过系统谋划与多方协同,持续推动社区治理水平迈向新高度。

本次讲座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既系统阐释了现代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又通过典型案例提供了可借鉴的实操路径,为在场师生、社区工作者及乡工们拓宽了治理思路,将有力推动各方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深化多元共治、凝聚发展合力。

撰稿:杜禹萱

摄影:胡欣悦

编辑:张天帅

审校:郑 玲